201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 mobi 网盘 免费 下载地址

201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 mobi格式下载
201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17年。2015年1月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201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做为年度盘点的文学系列,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各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14年的短篇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

太阳鸟文学年选,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发表于2014年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太阳鸟文学年选:201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偏重呈现贴近现实生活的世情、世态。选本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以积极参与的姿态关注生活,体察民众的阅读心理。


书籍目录:

序 短篇的命运,在现时代

我在小区遇见谁

虚拟

金山寺

无法澄清的谣传

像纸一样摊平

旅店

野象小姐

有一种人生叫与世隔绝

父亲的后视镜

梦魇

动物形状的烟火

夜阳

素人

跛人

赞美诗

佩索阿的爱情

米子

第五只轮子


书籍特色:

《201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是一本收录了当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的书籍。该书籍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的题材,从社会现实到人性关怀,从自然环境到内心世界,展现了作家们对世界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主题分析:

该书籍的主题非常广泛,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现实:许多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和不公,如贫富差距、人际关系、职业压力等。

2. 人性关怀:有一些作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系,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人情味的思考。

3. 内心世界:这本书中的一些作品着重描写了人物内心的矛盾、迷茫和挣扎,探索了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人物评价:

书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1. 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非常真实,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生活经历,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行动和思想理解社会问题。

2. 像征性的人物形象: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非具体个体,而是象征一种社会群体或现象,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命运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3. 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形象:这本书中的一些短篇小说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他们的心境变化和情感纠葛。

文学手法分析:

为了突出短篇小说的精炼性和独特性,该书籍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

1. 写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来还原真实的社会场景和人物形象。

2. 符号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性的人物、物品、场景等来隐喻和暗示一些更深层次的意义。

3. 叙述手法:采用多种叙述方式,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以及闪回、倒叙等,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社会影响:

《201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作为一本优秀的短篇小说集,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它推动了短篇小说的繁荣和发展,激发了更多作家对短篇形式的创作热情。同时,这本书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促进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关怀的思考。通过文学的力量,它让人们更加关注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尊严的追求起到了推动作用。

备注:上述内容由ai生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作者介绍:

《王蒙,林建法》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们在中国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王蒙(1949年-)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学者、评论家。他以其独特而锐利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思维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杂文、文化批评等多个领域,其作品通常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文化变革。王蒙的文风犀利幽默,行文流畅,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本质。

林建法(1959年-)是一位中国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他以其敏锐的观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而知名。林建法的作品主要涵盖小说、散文、评论和翻译等领域,他对于中国的社会变迁、人性、民俗和文化传统等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林建法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思考,他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精准的观察,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王蒙和林建法都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赞誉。他们的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审视社会、思考人性的视角,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备注:上述内容由ai生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出版社信息:

类型:隶属于辽宁出版集团的事业单位

成立时间:1945年

简介:

辽宁人民出版社是隶属于辽宁出版集团的事业单位,成立于1945年,是东北地区建社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将继续遵循“高起点、高层次、高定位、高追求”的出版目标,谨怀各界读者的厚爱和支持,以精品图书、热情服务回馈社会和读者。

获得荣誉


原文摘录:

暂无相关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暂时没有为您找到相关书评,查看其它精彩书评

  • 从《狂人日记》来看鲁迅

    作者:12140105付亚如 发布时间:2016-06-11 14:53:46

    关于《狂人日记》

      首先对文本写作结构做出了整体性的论述。《狂人日记》是只有十三个小段的小说,篇幅之小也是罕见,但是构制得却是极其严密而周到。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进行社会性与国民性批判。在当时共和国政体下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旧社会的“人吃人”本性也没有改变。小说从长远来看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或者可以说这一篇小说所揭露的人性本质问题超越时代,这也是我们今天继续对《狂人日记》依然进行着研究的原因。

      鲁迅构建的是一个觉醒的狂人形象,这个形象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不同,我们以往见到的都是在社会的逼迫下变为狂人的一些人。也就是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事实上是一个觉醒的人。小说第一段说一个发昏了三十年的人看见了月亮,暗示着狂人的觉醒。文章认为这种觉醒与鲁迅的经历有直接的关系。鲁迅在日本留学前的三十年一直在生活在一个儒教道德盛行的环境里,所以发了昏,如今狂人意识觉醒,对这种社会是一种不安与恐惧。

      而后具体的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小说主要就是使用暗示的手法,文中多次重复出现“村民的眼睛”,这一时期见到的就都是这样的民众形象,“眼睛”作为“国民性”的黑暗象征一直梗结在鲁迅心中。当然此时并没有交代眼睛的真正的含义,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这里的眼睛都是“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性词,它还是一种模糊的印象。“眼睛”这一意象可以看成是整个文本的一条重要线索。

      《狂人日记》中构建的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但是在文本一开始并没有交代,只是伴随着狂人对人们眼睛的研究的深入才逐渐发现的。尤其是在狂人研究了历史,发现历史都是写着仁义道德,在字缝里都是吃人的字眼,再看到每个人都是一种奇怪的眼神,原来是想吃人,并且也有村民吃掉一个恶人的故事,狂人感到恐惧也就正常了。吃人的社会鄙人包含着吃与被吃的两个方面,只不过狂人担心的只是被吃,他还没有发现自身也是吃人中的一员,吃人,也只是物理上的吃人,没有上升到象征的层次。狂人只是在最后才清晰的看明白这个问题。

      鲁迅看到的是另一个高度,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依然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民众脑海中的封建传统观念更为严重,所以说“暴君统治下的臣民比暴君更暴”批判的深度不触及民众,那么一切都是无用功。在社会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暴君的臣民”这篇杂文讲述的更加具有理论性。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在于解决个人的独立问题,个人独立问题解决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只不过个人主义意识是一直受到打压的,宿命论的观点就是消除个人主义,顺其不变,错误的把团体利益高于一切思维变成打压的一种手段。个人问题就是鲁迅希望解决的。他的观点对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来讲都是先导性的,这是近代亚洲国家共同的课题。

      文章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批判,在批判之前必须弄明白鲁迅的一个观点,“奴隶与奴隶主是相同的。作者这样说是有着充足的证据的。在近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吃人者也都是被吃者,因此都是面面相觑,相互提防着,这不算完,每个人都想着如何找到更弱的人吃掉。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弱者。给早社会的前提就是联合所有的弱者一起推翻奴隶主所巩固着的封建社会。这就可以理解”暴君的臣民比暴君更暴“这句话了。因此首要的批判对象就是被压迫的民众。鲁迅明白要想真正变革社会就要改造”吃人社会“的整体构造,这比单纯的打击统治者要更加有作用。社会的整体构造是由普通民众构建的,改造国民性是根本。但在广大的民众看来,自己就是受压迫者,他们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以需要一个指出来。鲁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狂人日记》中普通民众就是社会的主题,将他们置于主人的地位,批判他们。如果普通民众不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体社会就没有办法进行改变。批判的目的就是让普通民众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民众需要改造的地方是多方面的,在这个社会,弱者会吃强者,善人会吃恶人。这也是一个需要立即改变的状况,并不是说要强者吃弱者,恶人吃善人。民众的思想是带有劣根性的。许多时候人们会“挟正义以攻伐”,扛着正义的大旗到处烧杀抢掠,让得自己无愧实则不对。在那样的社会中但凡有一点勇气的,或是有主体性的人,只要是观点不同意见不对都会死在这样所谓的正义之下。这是人性的弱点,依靠的似乎就只有自觉了。

      《狂人日记》最后的几个部分是最难以理解的,所以单提出来说一下。最后的几个部分狂人已是真正的觉醒了的。主人公的恐惧已经由感觉和本能,深化到意志和伦理方面。狂人的呼喊是对这个吃人社会的无情攻击,他用自己的规劝去改造“大哥”,这种自觉已是发展到了可怕的地步。然而别人都是将它作为疯子一样,没人会相信疯子的话,这是狂人最为无奈的事。还有另一种觉醒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改革运动的失利是主要原因,狂人已是知道自己原来也是吃人的人。连自己都不能逃离这个命运,那就只有把希望寄托于未经世事的孩子身上了,所以说救救孩子。

      分析完《狂人日记》的构架与阐发的观点,作者又提出了几个难解之处。这些也没有脱离文本,结合文本主要是讲述鲁迅自身转变的过程,包括“告别青春,获得自我”,“个的自觉,罪的自觉”。

      “告别青春,获得自我”:小说《狂人日记》可以看做是鲁迅获得主体性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小说中表现在第一章到第十章,这一阶段的鲁迅是一个满怀激情的开拓者,先觉者。只不过先觉者意识,指导者意识还经常同被害者意识互为表里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不成熟的先觉者。第二阶段就是真正的获得主体性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应的是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这个阶段也叫做获得自由的阶段,此时鲁迅与现实分离开来,思想,文学等等纯粹属于个人行为,当自己与事件本身分离后,看到的也会更加的清晰,可以看作是“价值自由”或“个的自觉”。

      “个的自觉,罪的自觉”:鲁迅所说的个的自觉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初他所认为的是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精神界的战士”“被害者中的发言人,反抗者”,事实却不是这样,当他从异己意识中被解放出来后,他才发现自己就是社会中的一员,但是是具有个别性的,有价值的,他的自我价值就体现在文学上,或者说文学可以充分实现他的价值。个的自觉还意味着主体性的确立,这里主体性的产生伴随着“绝望”与“寂寞”,因为主体性的产生是拒绝既成的思想,和对未来的乐观心理。当然鲁迅或许已经确立主体性,他总是“绝望”和“孤寂”的。产生于意志和伦理上的责任意识是区别于个的自觉的,文学上的自觉相似于罪的自觉。文学上的自觉产生于鲁迅对自己的认识,他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害者或是一个加害者,拥有着双重意识的他用笔做工具去揭露社会的腐朽,推动了“个”的责任意识出现,过程中伴随“绝望”与“孤寂”推动了“罪的自觉”的出现。

       在《狂人日记》还有一句特别敏感的话“吃了妹子的肉”,这种自觉的背后与鲁迅心灵受到创伤有很大关系。在辛亥革命后,他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看过了许多人在辛亥革命后遭到迫害,让得自己“世故”小心翼翼,自我克制,来自历史和社会的打击有时高于意志和伦理的,迫害越深自己感到的自愧也就越重,所以萌生这种自己也是吃人者的意识是很正常的。另一个原因是鲁迅的旧友范爱农的死对他的打击。鲁迅最先接触到欧美先进的文化,所以对组多国人都抱有一种过激的异己思维,但是范爱农的死以及组多先烈的死都深深的触及他的灵魂,因此鲁迅的自省与反思意识开始萌生,甚至鲁迅认为范爱农的死与自己是脱不了干系的。由此而产生的责任意识也是“罪的自觉”的一种表现。

      

  • 乱世悲歌

    作者:天使馨儿 发布时间:2010-12-23 10:51:11

    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国那段水深火热的革命的灰色的年代,混沌的国人还没有完全觉醒,两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仍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在暴力革命中取得胜利是不够的,国人的奴性思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桎梏:辛亥革命的硕果被军阀窃取,推翻清政府后又要建立另一种迫害压榨穷苦人民的帝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时又爆发出国共彻底决裂的危机;国民党严酷的统治和持续四年之久的内战,是什么让即使取得胜利了的中国仍然动荡不安?如果改变不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迂腐和懦弱,革命的意义永远无法实现,中国的和平时代永远不会到来。先生翘首以盼的是一个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国人相亲相爱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他用自己的纸笔和顽固保守势力斗争、和国人的愚钝斗争、和想要奴役国人思想蒙蔽国人意志的封建势力斗争,他想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和悲哀的现状,唤醒国人清除封建残余,跻身革命事业,对社会的不平等奋起反击是他倾其一生所希望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也未能看到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够到来的正义的新世界。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是小说的开篇,人物的意识首先登场了。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为什么以前的三十多年见到的“全是发昏”的呢?“我”的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我”觉得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不知为何,“今天”看了我两眼。其实主人公意识的登场,先生就预示着他的意识与常人的并不相同,否则“狂人”二字又从何而来呢?

    这几天出行“我”总觉得村人的眼神和言谈举止有些许异样,便想起了其他村庄的人们将大恶人打死并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吃的传闻,“我”终于明白其中缘由,其他村庄的人会吃人,缘何自己村庄的人就不会呢,既然可以吃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吃“我”呢?“我”猛然发觉,原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本文的叙述者说,“狂人”是患了“迫害症”这类的癔症,因此称他为“狂人”。然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在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中猛然觉醒的知识分子。他的臆想并不是毫无理由,他以为他所生活的世界日益变成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其实他看到的是人们独立的思想被日益吞噬,他看到的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人们的人格逐渐丧失。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所看到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让他看到这封建思想中极力提倡极力追捧与膜拜的道德,其实是活生生的“吃人”二字!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一个 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人吃人的可怖的世界,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给人们的实质,其实就是“吃人”二字。他感到亲情的缺失、人情的淡薄,他感到孤立于世间的艰险与悲戚,人吃人的残酷迫害正在趋近于他,其实是封建思想的魔爪正在伸向他。“狂人”病症只是把封建残余对人身心的侵害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了,然而却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恐惧,没有人明白他的狂与不狂,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内心比“迫害症”更加可怕的病症。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的“狂人”被看作普通人,而觉醒的人却被看作“狂人”形单影只地艰难而忐忑地在乱世中挣扎度日。

    现在看来,“狂人”其实说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人性逐渐泯灭的全体国民。

    “救救孩子……”

    多么微弱,无奈,又悲壮的呐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蚀的头脑、被腐化的思想,到你们就停止吧,让封建社会的假仁义假道德侵害到你们这一代就停止吧,别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还像你们一样,在这种可怕的、人情淡漠的年代里、在“吃人”与被吃中终其一生。

  • 鲁迅《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忧愤更深广

    作者:Gloria 发布时间:2013-09-04 23:29:46

    鲁迅曾在“女师大风波”中警告许广平说,“小鬼不要变成狂人,也不要发脾气。人一发狂——自己吃亏,因为现在的中国,总是阴柔人物得胜。”同时他也表示“决不肯使自己发狂”。

    在我个人看来,“狂人”之“狂”,与“战士”或“疯子”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作者对于“人”的浮躁情绪或偏执思想,以自身生命体验所给予的强烈反讽而已。

    小说第一页: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格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作品开端给出了四个明确意象——“月光”、“我”、“三十多年”以及“赵家的狗”。“月光”是外部影响,“我”是启蒙主体,“三十多年”是时间泛指,“赵家的狗”是无意识生命体。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反讽意味的荒诞组合:“月光”使发昏了“三十多年”的“我”幡然醒悟,但觉醒了的“我”虽然“精神分外爽快”,却只能去面对无意识生命体的“狗”。

    作者首先有意将 “狼子村”中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吃人”形象——“赵贵翁”(社会势力)和“大哥”(家族势力),都完全排除在了“狂人”所“怕”的范围之外——虽然“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但是“他”怕“我”而不是“我”怕“他”;尽管大哥“满眼凶光”,同样因其“怕我”而“只是低头向着地”。

    “狂人”的所“怕”,竟然是来自于“孩子”的“眼色”、“女人”的“眼睛”、“老头”的“鬼眼”、“佃户”的“怪眼”、“青年”的“怒眼”,概而言之就是“狼子村”那些下层村民,他们对于“狂人”反抗呐喊所持的冷漠神情与敌视态度。

    “狂人”之“怕”,曲折而巧妙地表达了鲁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结构的清醒认识:民众虽然是社会与家族的被压迫者,同时也是社会与家族的牢固基础;民众与传统所自觉形成的强大联盟,为一切革新者编织好了一张巨大而无形的死亡之网。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是狂人内心的自白,但其实鲁迅早已在文中透露了就连孩子也是不可救的。

    第一个是直接证据,即作者本人在第二章节中的一段交代:“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这说明“狂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小孩子”是“赵贵翁”与“大哥”的“吃人”同伙,而“他们娘老子教的”那些“吃人”法宝,恰恰又反证了“吃人”文化无法终止的历史连续性。因此“救救孩子……”后面被省略掉的残缺话语,应该是“究竟有无可能”?

    第二个是间接证据,即鲁迅在其小说创作当中,有关“孩子”命运归宿的相似性描写:《药》中华老栓的“孩子”死了,《明天》中单四嫂的“孩子”也死了,《故乡》中的“孩子”变得麻木了,《长明灯》里的“孩子”更是孺子不可教也——如果说鲁迅将“孩子”视为是民族“拯救”的最后希望,那么这些“孩子”最终都归于肉体或精神的彻底毁灭,无疑是作者对于自己脆弱“希望”的无情否定。

    第三个是推导证据,即民族文化独特性因素所导致的“孩子不可救”:“孩子”既然是“吃人”者的嫡系后代,那么“吃人”文化早在他们生命的孕育过程中,就已通过其母体血缘被赋予了先天“吃人”的遗传基因,“没有吃过人的孩子”在“狼子村”里,过去不存在、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

    文中“反抗绝望”这句至理名言,我认为这是一句没有答案的动态词组,其本身包含有两层可以破解之意:一是“反抗”了,不再“绝望”;二是“反抗”了,所以“绝望”。我个人宁愿选择后一层意思。鲁迅之所以要“反抗绝望”,恰恰说明他的确是感到了“绝望”;鲁迅让“狂人”由“发狂”到“病愈”,其实就是他对思想启蒙的绝望情绪与悲剧预言。

  • 梁文道:没有自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吃人

    作者:看理想 发布时间:2018-01-26 11:25:10

    没有自由意志,人和禽兽有什么分别?

    一、一个人要是没有自由意志,跟禽兽有什么分别呢

    这里是

    北京绍兴会

    馆的故址,这个院子里面曾经有三间房,其中一间房在一百年前住了这么一个公务员。

    绍兴会馆旧址

    那一年

    他已经三十七岁了,仕途不算很得意

    ,但是他曾经算是当年中国最早一批留学生之一留学日本。

    在日本的时候一开始学医,后来觉得学医还是救不了中国人,因为

    要救中国人不能只是要他们身体好,还得要精神健全才行。

    该怎么样医治中国人当时那个贫弱困乏的精神状态呢?他觉得

    文艺是个好办法。

    所以他在日本那几年写过不少东西,非常希望能够像他崇拜的欧洲的、英国的一些诗人一样,发出一些恶声,振臂一呼,群众响应,然后就此改变国家,

    当一个真人,当一个真英雄

    在他看来,人类唯有自主地站了起来,摆脱过去的种种封建枷锁,才算得上是真人。

    一个人要是没有自由意志,跟禽兽又有什么分别呢?

    就在这个时候,

    钱玄同

    ——

    《新青年》杂志的其中一个创办人之一

    ,跑来绍兴会馆里面找他,跟他聊天,请他为他们当年那份已经办了起来,但是声势还不算十分浩大的《新青年》写点东西。

    这篇小说

    《狂人日记》

    ,后来我们知道,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这个人我们也十分熟悉,就是

    鲁迅

    不过当时的鲁迅在想,写这些东西又有什么意思呢?你们这些新青年都无非是想启蒙大众,要推动一场国家社会的大变革是不是?但是这个国家真的有希望吗?

    他举了一个很有名的譬喻:

    他说好比一间铁屋子没有窗,是断难把它给拆毁的。

    这个房子里头,人捂在里头,都昏昏睡睡的,这么睡着睡着死了也倒好,但是这个时候有几个人你们把他们叫醒了。

    叫醒起来之后他们很想挣扎,很想拆除这个铁房子,谁知道拆不坏,逃不出去,

    这么个死法难道不是更痛苦吗?

    钱玄同

    就说:“对,你说的也许有道理,但是

    你又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会有拆毁这个房子的希望呢

    ?”

    二、冲出铁屋子的《狂人日记》

    鲁迅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一方面是非常悲观的,深刻地怀疑所有的主张跟立场,包括他自己的主张。

    但是这时候他说:反过来再思考一下、辩证一下,钱玄同说的也未必没有道理,说不定将来中国人是真有这么一天能够拆毁这个铁房子,逃得出去的。于是他就决定要下笔写些东西了。

    不过他写的东西,《狂人日记》,竟然是一篇

    小说

    鲁迅自己想得很清楚,小说在过去的中国从来都是一个比较边缘的文体、边缘的文类。

    尤其他特别心仪的还不是明清小说,而是唐朝以前的那些短篇的志怪小说——一些很奇幻的短片传奇故事,所以他故意要采取一种边缘的文体、在主流的文坛看来不入流的东西,来开始他的新文学创作。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鲁迅要选择用小说这种文体来表达他的想法,

    就已经有一种战斗性格,故意挑一种边缘的东西来颠覆当时的主流。

    我们记得上一集曾经跟大家讲过,胡适当年写《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面要推动白话文运动。

    但是白话文运动这个东西不能光是有理论、有主张,你讲一堆革命宣言,那是不行的,你得交些成绩出来让大家看一看,你用白话文做文学创作做得怎么样呢?

    那胡适就写了他的新诗《尝试集》,结果怎么样?不怎么样。

    但是鲁迅不一样,鲁迅一出手,这《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就已经写到可以说是

    非常的漂亮、非常的精彩了

    鲁迅他最特别的地方是他在文学创作上面是几乎一出道的时候,就已经感觉是一个成熟的作家,没有一个青涩的尝试的阶段。

    甚至有人大胆地说:

    现代文学起源于鲁迅,也成熟于鲁迅他一个人身上

    。但是你想想看,他一生就只写了二十多篇小说而已,全是在八年之内完成的。这是一个惊人的、罕见的成就。

    三、狂人的十二段日记

    那么让我们说回《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本来是不需要跟大家再多谈的,但是我想提醒大家,我们要重新再看看这篇小说。

    细致地来读,你会发现里面有

    许多非常精心的铺排

    例如说这篇小说其实它是一个框架小说,所谓的框架小说就是一开始有一个叙述,

    有一个故事做底,然后在这个故事里面又包着一个故事。

    这个做底子的故事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小说的前一小段。这一小段很有趣,它整篇是白话文小说,偏偏这一小段却是用正儿八经的文言文来写的。

    那么这一小段文言文谈的是什么呢?就是说有这么一个人他去看朋友,那个朋友就告诉他说:我有个弟弟,这个弟弟前几年失心疯了、疯狂了。

    然后发疯的时候就瞎胡闹写了一些日记,这些日记断断续续,里面的内容十分离奇。那么他发疯的时候写的日记我都留在这儿,你有兴趣拿去看一看吧。

    这个弟弟后来怎么样呢?他就说现在已经好过来了,正在当候补官员,那还是清朝的事。

    接下来这个正文则就是采自这个发疯了的弟弟,也就是我们的主角——狂人,他的十二段日记的摘录。

    四、他看了那个月亮一眼,然后醒觉了

    这些日记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到这个狂人,这个“我”。

    他看到了天上的月亮,他发现他过去三十年来几乎没见过它,现在又见到了。而且见了这个月亮之后整个人好像清醒过来了,什么事都看明白了。

    过去三十年做人都是浑浑噩噩,很多事没瞧见,现在都瞧见了。

    那么按照正常理解的话,这就是他发疯的开始。这个地方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我们今天大部分读者都认为,这个狂人其实他一点都不狂。

    恰恰相反,

    他是醒觉的一个人,他是发现了中国传统封建礼教问题的人

    ,他是看了那个月亮一眼之后醒觉了、清醒了。

    但是从这个前面文言文铺排的前言而看,他却是看了这个月亮之后疯掉了。这里,鲁迅其实已经在这篇小说的正文的第一句话,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意向,就是月亮。

    月亮这个东西,大家读英文晓得,在英文里面有一个讲法,说一个人疯狂了、疯了,说他是lunatic,这个词的字根luna,就是月亮。

    也就是说在英文的传统里面,乃至于整个欧洲的文学思想传统里面,月亮是跟疯狂相关的。

    很多欧洲的中古以前的人认为,一个人看了月亮之后有时候不晓得为什么会因为月亮的缘故而疯狂、而发疯。

    但是月亮这个东西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里面却是代表着清澈、明亮,应该是让人神志清明的东西。

    也就是说,一中一西对于月亮的理解,它背后的文化含义是截然相反的。

    那么虽然鲁迅在小说的第一段就开始讲月亮,其实已经把月亮的中西两个含义结合在一起。这个狂人他到底是看着月亮疯了呢,还是看到月亮觉醒了呢?你可以从双面来理解。

    五、每一页、每一行印的都是“吃人”两个字

    再下来,他首先发现,那个狗——隔壁赵家的狗瞧他的眼神不对劲了,这个狗的眼神怎么那么可怕,好像想要害他。

    你如果认为他是个疯子的话,这就是他有一个被迫害症的开端;你如果认为他是清醒的话,他就大概从这个狗的眼神里面,不对劲的眼神里面,察觉到了社会里面弥漫着一股很奇怪的气息。

    接着他走出去,我们要注意这个眼睛,

    整篇小说一直围绕着的就是眼睛。

    他出去之后又看到其他人,那些大人看他眼睛也不太友善,也有点问题。再看,连小孩看他的眼神也都不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自己首先本来是觉得可怕,为什么周边的人看他的眼神都好像又有一点害怕他,又有一点想要害他的意思呢?

    终于他慢慢发现,原来这群人都是一些吃人的人,他们其实是想吃掉他,但是因为他们怕他看穿了他们吃人的本来面目。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这些吃人的人他们彼此也都会互相害怕,他们一方面想要吃人,一方面得提防着被人吃。

    这个故事就随着这个眼神和恐惧的心理一路地深挖下去。

    看过这个小说、小时候上学听过老师讲的人都记得,吃人其实是个隐喻,这个隐喻在小说的中段里面就有一个很鲜明的解释了。

    那就是这个狂人,他有一天晚上没事的时候翻书,

    翻一本没有年代的隔开的历史书,那上面写的全是仁义道德。

    但是仔细一看,

    在这个字里行间却满满的每一页、每一行印的都是“吃人”两个字

    他懂了,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就是一个吃人的历史,这个吃人因此常常被我们理解为就是

    封建礼教埋没人性,把我们人性给吃掉了

    ,过去的中国是一个这样的中国。

    在那个年代,在那个需要革命的年代,鲁迅写这个东西好像是很正常的。那今天我们再读鲁迅,我们就会觉得有点奇怪。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鲁迅曾经批判过的某些吃人礼教好像又都回来了,今天小孩不是都都要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吗,是不是?

    六、精神上的斗士

    那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鲁迅这篇小说的时代意义呢?

    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看,这篇小说它要谈的

    绝对不止是封建礼教如何吃人

    ,而且是一种不单单只出现在中国,甚至在任何社会都很常见的一种所谓的社会主流、社会主流所认可的价值观。

    一个不自由的社会底下人们到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人们如何去理解自己的不自由?

    他们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自由被控制吗?

    他们知道了之后他们又会做些什么事呢?

    在鲁迅这篇小说看来我们是不应该抱有太大希望的,就像这个小说里面提到的,那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他们一旦发现了自己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然后自己也要吃人的话,他们就只有两大类型。

    要不就是干脆从来不晓得自己吃人不对;要不呢就是觉得自己吃了人是不对的,但是同时也不想改变这个事实,也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同时谁要是指责他,他反而对你更加愤怒、更加生气。

    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鲁迅很符合我们今天一般人对鲁迅的认识。

    那就是

    一个精神上的斗士,一个想要振臂一呼、要改变国家、改变社会、要打破传统的那样一个鲁迅

    ,是一个不惧于得罪中国几亿人口去指责我们全部中国人的国民性有问题的那么一个鲁迅。

    这个鲁迅当然也就是最早年的鲁迅。

    当年在日本弃医从文留学时期的那个鲁迅,他写《摩罗诗力说》的时候就期盼过自己应该要像一个真的诗人一样,要做一个真人,要把中国人也集体改变起来,要用文艺去改造社会。

    而用小说那自然就是一个实现他这种理想的一个理想的道路,是不是?

    七、他同情我们所有人

    可是如果你这么看的话,你所知道的这个鲁迅就只是一个很片面的鲁迅了。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鲁迅并不像我们大家所以为的那样子,对中国国民性只是充满了愤怒,然后对我们中国集体大众——所谓的低层社会,都是充满那种指责的、高高在上的、要来教化你们的这样一种姿态。

    恰恰相反,

    鲁迅其实是同情我们中国底层老百姓的

    是同情,按照今天的讲法叫作低端大众的,甚至高端的人他也一样很同情。这话怎么来理解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以下这一段。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

    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

    ……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

    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

    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鲁迅跟当时许多的知识分子其中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就在于,

    他不是很希望把自己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然后来启蒙这些愚昧无知的大众。

    恰恰相反,

    他觉得这些底层大众是需要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他觉得这些中国的大众社会已经沉默了好几千年了,他们今天是到了一个时候要说出自己的话。

    八、医治精神上的麻木不仁

    鲁迅认为中国大众之所以沉默,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们已经在这个等级社会里面长期被压迫在底层,

    他们甚至在精神上面都已经适应了这种被压迫的状态,都已经麻木了

    第二,就是由于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都处在等级之中,所以大家等于都被隔开了、原子化了,

    你很难能够感受得到人家的痛苦,你只能看到自己的痛苦。

    那么再来就是过去中国的文艺,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小说、戏剧他很不喜欢,不喜欢的理由就在于他们总是在

    美化现实

    一开始总会提出一些问题,但是后来会出现一些奇遇使得这些故事到最后是大团圆结局。

    而看了这些戏,看了这些小说的一般大众,也都觉得人生到了最后总该是大团圆欢喜结局的,如果有谁不信的话那纯粹就是他个人的问题而已。

    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原来每一个个人都有这么一些相同的问题。

    这个该怎么办呢?我们要知道鲁迅所谓的同情中国社会底层,他最同情的地方还不是刚才我说的那些外在的被剥夺、外在的被欺压,而且更加是他们这种

    精神上的麻木的状态

    这种精神上的麻木不仁才是他在日本时期就着力想要去医治的东西

    而在他看来,文艺或者他写的这种为人生的小说,就是对峙这些问题的一个方法。

    那么

    他不是要做他们的代言人,他希望他们自己发声

    今天他们沉默,说不出话来,我也不能够去当他们的代言人。他很讨厌知识分子要当大众代言人这样的想法。

    那怎么办?他只能够尽己所能地凭着自己的观察去描述他们,去把他们的形象、把他们的问题说出来。

    而这个问题他说出来的时候,看起来非常残酷、非常激烈,几乎是像批评他们一样。

    就像《狂人日记》里面那些害怕被吃但是又要吃人的这些人,这些人其实鲁迅是同情他们的,

    他不是要指责他们,他是同情他们

    九、被迫沉默的年代

    只不过要医治这种长久埋下来的病根,必须要下最酷烈的药方,使得他们觉得自己被刺激、被批判,他们才有觉醒的一个可能。

    不过既然鲁迅早年在日本的时候曾经有过这个想法,为什么中间回国之后又有过十年的所谓的沉默的阶段,写的东西很少,十年之后才写一篇《狂人日记》,才真的举起一个战斗的旗帜呢?这是为什么?理由有很多。

    第一,就像刚才我讲的,在他这十年从事公务员的生涯里,他是希望有点抱负的。

    我们知道他在日本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早年的反满清的革命团体光复会。但是像他这样热烈地想要替革命呐喊的人很快就对革命的结果很失望了。

    举个例子:他参加的这个光复会,它的创办人,它的老大陶成章虽然鼓吹革命,虽然鼓吹人人自由,但自己却是个独裁者,鲁迅就曾经说过他像皇帝一样。

    光复会部分成员1904年在日本的合影,前排左一为陶成章

    这些搞革命的人行事作风却都像黑帮一样,而且个个都带着一种独裁者的性格,

    这根本就已经违反了革命的原意

    更不要说在他当北洋政府的教育部的小官的时候,当时的政府的头是谁呢?是袁世凯。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而袁世凯后来干脆还想要重新称帝,重新走回一个封建王朝的路子。

    那么那个时候,鲁迅当然是不满的。

    但是袁世凯底下用了一些秘密警察,走的是以前东厂的路子,使得当时社会上有一些稍微敢发出不一样声音的人动不动就消失、动不动就失踪、动不动就被抓走。

    所以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很多文人,像鲁迅这样子的,都是有口难言,不敢多说什么话。

    十、我们全部都吃过人

    可是当《新青年》这帮人起来的时候,这似乎又到了另一个改变时代的契机了。

    他尽管仍然对于这一切是深抱怀疑的,但是就像刚才讲的,不妨一试。

    我们知道他跟当时《新青年》这伙人,或者新文化运动的很多闯将,例如小他整整一辈的胡适,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已经三十七岁了,他是个中年人了,他不再是过去年轻的时候意气昂扬的那个战士了。

    相反,

    他甚至觉得战斗很有可能是没有结果的

    我们绝对不能够忘记使得鲁迅之为鲁迅、使得鲁迅之所以如此深刻、使得鲁迅之所以一出手写小说就已经达到一个中国史上罕见的高度和深度的理由,是因为他的这种

    自我怀疑的性格

    他从来不会只是单面地举起旗帜说要当一个战士,同时他还会辩证地想,当这个战士有用吗?

    他总是在希望之中带着绝望,在绝望之中又替未来的希望留一点空间来回摆动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鲁迅说根到底他这个沉默里面最根本的理由是什么?

    他最根本的理由就在于他认为自己原来也是个有问题的人,这个就是使得他直到今天我认为我们知识分子都应该要学习的理由。

    鲁迅从来不只是在指责别人、批判别人,

    他首先批判自己

    他怎么样解剖自己呢?就让我们看《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狂人日记》这个小说它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作为第一篇白话文现代小说,他要攻击封建礼教,要攻击中国人的不自由,要攻击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在不自由的状态之中,仍然那么安乐地享受这样的状态。

    明明天天害怕被吃,却还在想着怎么样可以吃一些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

    但是他赫然发现原来这个狂人自己也可能吃过人,他可能小时候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也就是说,他这个所谓的觉醒,

    到了最后发现他自己也是一个吃过人的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在批判中国,我们在批判社会,我们不能够忘记我们也是中国的一分子,我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

    这个社会有的问题、这个国家有的问题、这个民族性有的问题,作为批判者的这个人身上也一定同时具有。

    十一、救救孩子!

    鲁迅就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到《狂人日记》到了最后,这个狂人他本来很清醒地在指责他哥哥,说你们不该再吃人,到了最后他又忽然又陷入绝望。

    他剩下的希望就是这个小说的最后那两行话:这个世界上会不会还有一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呢?然后他说救救孩子。

    这句话非常有名,我们大家都觉得这就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呐喊。

    然而我们都忘了,这个小说到了最后,

    表面上充满战斗性的一篇檄文,骨子里面还是一种悲观甚至虚无的

    就在这个小说前面,那个用文言文写的那个小段落里面,这个狂人他意识到自己也吃过人之后,他发出了最后的呐喊要救救孩子之后,他怎么样?他好了。

    他的病好了。然后他怎么样呢?还去当官员候补了。

    在我们社会看来,一个人发出一些跟我们社会不一样的声音,像鲁迅这种人,说一些我们大家不爱听的话,他批判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我们所有人的思考方法,他指出我们所有人都是做奴隶的现实。

    我们怎么办?

    我们会讨厌他,我们想杀害他,我们要排除他。

    首先我们说他是个不对的人,是个恶人,是个疯子,于是我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消灭他,然后吃他的肉了

    ,这是一个狂人的状态。

    那么什么叫作正常状态呢?那就是你加入我们,跟我们这些有问题的人一起分享这些问题,你不要发现自己有问题,你要乐于接受这个问题的存在,那你就正常了。

    所以,这个狂人到了最后终于又回到一个常规状态,回到这个常规状态你

    可以说他是恢复正常了,也可以说他又再度丧失他的批判性了

    所以这个小说的前言为什么用文言文写呢?因为在当年,就像我们上一集讲胡适的时候提过,白话文是充满战斗性的一种语言。

    在整篇小说作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都用白话文写的时候,只有这段前言用文言文,代表了是一种传统的、主流的、正统的社会历史,而这个狂人终于又回到主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就已经毫不隐晦地告诉给我们听,

    他的悲观、他的绝望、他的虚无,甚至他的某种黑暗

    鲁迅的这样一种深度、鲁迅的这样一种

    自觉意识

    ,是到今天我觉得所有对这个社会有不满的人、对世界有不满的人都该要留意的,都该要仔细地去观察然后同时去反省自己的。

    十二、中国其实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的那就是,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我们不可能把自己隔离出来,以为自己没有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共有的病,我们如何可能觉醒呢?

    我怎么可能忽然有一天意识到自己是个有问题的人,意识到这个社会的问题呢?意识到主流的问题呢?

    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狂人在翻这个历史书,没有年代。

    没有年代的历史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年代的历史其实就不是历史了,因为没有年代、没有时间,也就是没有推进过。

    鲁迅这个讲法其实是很符合当年的一些西化的知识分子的想法,他们都很欣赏黑格尔在一百多年前对中国的一个判断——认为中国其实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它表面上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其实它只是不断地重复,基本上没有大的推进。

    为什么没有大的推进?因为

    没有自由

    所以鲁迅在这个小说里面批评中国的这种没有自由的状态,他也身为其中一分子,他怎么能够忽然意识得到、跳得出来呢?

    这就是小说的第一段话讲到的:他看到了天上的月亮,仿佛经历过了某种很超越的东西刺激到自己,

    使得自己被这个超越的力量拔了出来,从社会之中

    那个月亮到底是什么呢?在小说里面鲁迅没有正面的回答,我们也没有办法从鲁迅的其他作品里面去确切地知道答案,知道为什么一个人能够忽然获取这种反省的、批判的、自我省察的能力。

    这个东西会不会就是鲁迅所说的文艺呢?

    会不会就是小说它能够起到的一种作用呢?

    莫非文学并不是真的没有力量的一堆文字,而且它还能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你看到它的时候能够呼唤出某种很超越的、把你带离此世,因此使得你重新成为一个真人的这种力量呢?

    如果你以为鲁迅从来就只是个单纯的战士,那么你大概从来没有读懂过鲁迅。

    ——梁文道

    本文为节目文稿节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优酷视频搜索“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收看本期完整节目

  •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读《狂人日记》小感

    作者:林雨裳 发布时间:2013-12-01 15:25:50

    初读《狂人日记》还是在中学的课本上,那时候哪有智商去理解鲁迅的文章。纵使老师在前面讲得慷慨激昂,自己在底下却听得糊里糊涂。倒是看到满篇的“吃人”,吓了一跳,心想,这是什么文章?这么恐怖!十年后再读《狂人日记》,虽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但还是会记起年幼的那份“惊恐”。想想也觉得有趣。

    鲁迅先生以狂人的口吻,再现了动乱时期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视角新颖,文笔细腻又不乏辛辣之味。

    当时的中国,混乱成了主色调。以清廷和孔教为主的封建旧思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以革命和新思潮为主的现代思想已经开始了对大众灵魂的洗涤和冲击。

    然而能够接受新思潮的主要人群还是在知识分子和学生,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占中国大半的无知民众而言,似乎一切“新的”都是错的,因此在革命面前,他们表现出了恐慌和畏惧。

    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体制,造就了中国人的奴性意识。君主要培养的就是顺民,是老百姓。让他们辛勤地工作来供养所谓血统更加高贵的人群。有“主”,自然就要有“仆”,而仆人不过是待遇较好的奴隶。对于他们,思想是万万不能有的,如果懂得了反思,一个个变成暴民,怎么得了。所以,文化封锁,愚民教育在中国持续了千百年。

    奴性意识早已根植在民众心中,给予他们自由,反倒让其感到惶恐。革命是否能够成功是未知的,但是如果失败了就是死路一条。乡土情结严重的中国人,小家情怀甚重。谁会管国家怎样,没有那么高的觉悟,照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改旗易帜的事情多了,谁做君王都一样,我们怎么都是老百姓。这样一来,民众本能的就对革命没有太大的热情,甚至还会排斥,因为革命必然带来混乱、带来暴力和血腥。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恩惠》中这样说道:“是内在的枯萎使人受奴役,为野蛮打开了门。”

    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就是这一类的麻木之徒,这一类即使成为自由人本质还是奴隶的劳苦大众。相比之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那可怜的,少数的革命者。他们悲天悯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声嘶力竭地向世人呐喊,企图唤醒冷酷麻木的同胞。但是能听得进去的,又有几个呢?不多的,不多的。连自己的亲哥哥,不也称自己是疯子吗?这中国还怎么救?

    文章开篇:“今夜,很好的月光,我的精神分外爽快。”即便如此,在这样的社会中,狂人还是不能放肆地笑,还是得处处小心。社会的大动荡,搞个人们惶惶不安,就连狗都那么多心,看着个稍觉怪异的人,便要多看几眼,多叫几声。弄不好就是个搞革命的,不能理他太近,害得自己遭殃。

    狂人走到哪里,都会遭到敌视。那怪异的眼神,那交头接耳的议论,看着直叫人心里发麻,从头冷到脚跟。老人就算了,连孩子的脸也是铁青,眼里充满了厌恶,这是何道理?是老子教的吧。“不得了了”,鲁迅在结尾说道:肯定还会有“没吃过人的孩子”“救救孩子!”这一声疾呼里,包涵了多少急切和无奈啊!

    文章中几次提到这样一句话:“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这其实是个做学问的理儿,连“狂人”都可以查查书、翻翻历史好好思考一下问题。而那些无知的人们,却懒得去思考,甚至害怕去思考。

    狂人遇见一个年轻人,问他:“吃人的事,对吗?”这个社会这么无道,难道对吗?难道不值得反抗吗?”狂人以为“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吧!”尤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能够有此觉悟吧。

    但年轻人的话,着实让人寒心。首先的态度的是自我蒙蔽,逃避社会现实。黑暗吗?我看不见啊,没有的事吧。年轻人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狂人继续追问:“对吗?”像苏格拉底在质问他的学生,产婆式地教育问答,逼着你去思考。此时,年轻人的状态是转移话题“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狂人接着问:“对吗?”年轻人开始不安了,不以为然地,含含胡胡地答道,“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狂人怎么会放过他。他就是要让他去反思反思这个吃人的社会。

    “没有的事……”年轻人企图辩解。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事实摆在面前,人们啊,为什么就是不醒悟呢?

    “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年轻人这样解释。不管这社会好还不是不好,毕竟这么久了,都习惯了,谁会想着去改变它呢?他们卑微得不敢反抗,奴隶的秉性就此一览无遗。可怜的人啊,有时候你想给他一碗饭,或者想给他一巴掌。主子将你践踏至此,你却连自尊都懒得去拾。

    “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接续追问。

    开始思考了,脑子就会乱了,心也会慌了,所以人们选择不思考,就这么得过且过。年轻人烦了:“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呵,这无礼的话终于还是说出来了。狂人的紧张,也是社会的忧虑。“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怎么办,怎么办,中国是无人清醒了吗?

    人们把“狂人”,把清醒的呼声,关进屋子里,像关一只鸡鸭。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

    人们把革命先烈杀了,还吃了他的心脏!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他的心是为了祖国,多希望祖国也能爱他,人民也爱他。可这些人唾弃他,吃了他,还用他的血去治病。”英雄若是能够呼唤,怕这一声声凄厉的哀怨,也会喊哑了吧。

    “我诅咒吃人的人!”

    那时的中国人啊……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我诅咒吃人的人!”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那么现在呢?现在的中国又乱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爆炸,价值观的混乱,个人道路的迷失,怎么办?怎么办?

    还是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你拥有什么?你能放弃什么?

    研究一下,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685+)
  • 下载速度快(387+)
  • 速度快(884+)
  • 无盗版(647+)
  • 无广告(656+)
  • 在线转格式(1035+)
  • epub(654+)
  • mobi(369+)
  • azw3(4105+)
  • txt(765+)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5-17 18:27:15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习***蓉: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5-17 18:22:17 )

    品相完美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05-17 18:30:34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苍***如: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5-17 18:26:37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居***南: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5-17 18:26:46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宓***莉: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05-17 18:33:0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车***波: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05-17 18:26:44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汪***豪: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05-17 18:21:59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薛***玉: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05-17 19:24:15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05-17 18:28:35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和201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相关的视频:

【一个人的排行榜】我的短篇小说Top10





最新书籍
相关专题